遊客:
註冊
|
登錄
|
幫助
YL.香港
»
昔日元朗/屯門.傳統習俗, 龍獅, 圖片
» 昔日天水圍
‹‹ 上一主題
|
下一主題 ››
23
2/2
‹‹
1
2
投票
交易
懸賞
活動
其他分類
|
打印
|
推薦
|
訂閱
|
收藏
標題: 昔日天水圍
ymmy
UID 9843
精華 0
積分 37
帖子 11
閱讀權限
註冊 2010-5-14
點取 #16 這文章的網址
大
中
小
發表於 2010-5-21 02:27
資料
個人空間
短消息
加為好友
QUOTE:
原帖由
ray_lam
於 2009-10-7 00:34 發表
*o+P,g8~"c#q)E3x0IYL.香港
我以前屋企就係而家既天水圍, 叫"白沙仔"
二手家俬 電器 廚具 送贈 買賣市場 問路*U2M5]7^+W
有無人識呢唔知..............??
YL.香港3~7b @;B$E/j n
"白沙仔"識~~我細個住大河路,果時周圍都係魚塘,我果時周圍走
其他
s.s.li
UID 25229
精華 0
積分 70
帖子 7
閱讀權限
註冊 2016-1-18
點取 #17 這文章的網址
大
中
小
發表於 2016-1-19 19:45
資料
個人空間
短消息
加為好友
回憶中的天水圍(1)建圍
"天水圍的日與夜","天水圍的夜與霧","悲情城市天水圍",句句話都深深地觸動我的心靈。我記憶中的天水圍是那麼純樸的一條村莊,村民過的是悠閒無爭的生活。直至這村要拆遷,改建成大型屋邨,他們都默然地接受徙遷的安排。那像菜園村,新界東北的村民那樣的刁難政府,畢竟政府官地,村民祇是借用土地居住而已。今日的大型屋邨天水圍,居住在這裡的人,又有誰知道她的原來面貌呢!
其他
s.s.li
UID 25229
精華 0
積分 70
帖子 7
閱讀權限
註冊 2016-1-18
點取 #18 這文章的網址
大
中
小
發表於 2016-1-19 19:56
資料
個人空間
短消息
加為好友
回憶中的天水圍(2)建圍
我出生在這個屋邨的前身,真正的圍村:天水圍。面對這滄海桑田的變遷,我想用我所有的記憶,給她描繪出已殞落的妝容吧!她位於香港新界的西部,屏山河流向深灣的出水口,一大片沼澤,淤泥堆積,典型的三角洲地貌。百多年前,新界望族趙姓人,向政府倡議建圍(這都是我小時候在圍村中聽父老叔伯說的),從輞井圍沿岸至大井圍後背山,用泥土堆築一條長直的基堤,分隔開深灣的海水和屏山河的河水。有防洪的作用。漸漸地,堤外的大片泥灘,長满紅樹林;潮漲時會把紅樹林淹沒,潮退時又再次的露出來。堤内的大片沼澤土地,因應屏山與厦村河流各分流的蜿蜒流向,滙聚於基堤出口。在河與河之間,又用泥土築成小基堤,獨立的河道漸次形成。河水漲滿時淹沒沼澤地,河水排出又再現泥沼。沿河两岸的泥沼,就是種植的稻田。基堤上建有出口水閘,我們叫做"竇",外邊的人叫做"水門",用以調節水位的高低。
其他
s.s.li
UID 25229
精華 0
積分 70
帖子 7
閱讀權限
註冊 2016-1-18
點取 #19 這文章的網址
大
中
小
發表於 2016-1-19 19:58
資料
個人空間
短消息
加為好友
回憶中的天水圍(3)建圍
基堤用泥土造成,容易崩塌,於是在基堤下先堆放長長的大麻石條作根固;水門和它的横樑支架也是用麻石條建成,並無木材。水門寬約五呎,長約四十呎。潮水漲時放下水閘,阻擋海水的湧入,潮水退時拉閘放出漲滿的河水。後來更利用漲退潮在閘口安裝兜形魚網捕捉魚虾。稻田租給來自附近村落的農民,漸漸聚居的人多了,形成了三個里,有近屏山的中和里,有近厦村的白沙里和在基堤上的聯德里。中和里和白沙里以耕種為主,基堤上的聯德里因前臨深灣,深圳河出口,外向后海灣,鹹淡水交界,魚產豐盛,故多以漁業為主。這三個里就組建而成為天水圍了。
其他
s.s.li
UID 25229
精華 0
積分 70
帖子 7
閱讀權限
註冊 2016-1-18
點取 #20 這文章的網址
大
中
小
發表於 2016-1-19 20:01
資料
個人空間
短消息
加為好友
回憶中的天水圍(4)建圍
天水圍的命名,叔父輩說,是由於趙姓人建圍,為紀念趙姓是秦、漢時代的封邑:天水郡,故而得名。(屏山有時裝設計家鄧達智先生說,此地有天有水而得名,實乃謬誤。)順帶一說,在基堤上,原種滿一排排的榕樹,用以抓緊土壤,防止塌瀉,長排的榕樹,青葱翠綠,猶如一條青龍,的是迷人。傳聞那青龍直指向輞井圍,影響運程,剛巧輞井圍有病疫發生,死了人。風水師說犯冲煞,大大不利,於是深夜派人把榕樹摇死或拔掉。現所餘的就那幾株而已!
其他
s.s.li
UID 25229
精華 0
積分 70
帖子 7
閱讀權限
註冊 2016-1-18
點取 #21 這文章的網址
大
中
小
發表於 2016-1-19 20:09
資料
個人空間
短消息
加為好友
回憶中的天水圍(5)建圍
中和里,白沙里,聯德里組成了天水圍,這是第一期工程。圍村的漸次成功,第二期工程再度展開;在大井圍後背山再以基堤築建出一個新圍,取名豐樂里。這裡聚居的以客家人為主,以水門魚虾及山邊瀕海稻田種植為主要作業。他們聚居地有個特色,村莊建在水上的一個小島上,四邊是水,小島與基堤的交通以吊橋連接,有防禦的功用。平時吊橋都是拉起來的,後來才改建木橋,以大閘分隔裡外两邊。客家人的防範意識很強,少與其他三里的人交流,自成一國。地方行政歸納天水圍,但村事會議,絕少參與。天水圍的建圍成功,引起附近村人的模仿,相繼建成依樣葫蘆的基圍和魚塘,由大井圍延伸到横洲,大洲,山貝,南山圍,大生圍,直至新田,米埔,深圳河口一帶。把整個深灣沿岸欄截出來。
其他
s.s.li
UID 25229
精華 0
積分 70
帖子 7
閱讀權限
註冊 2016-1-18
點取 #22 這文章的網址
大
中
小
發表於 2016-1-19 20:13
資料
個人空間
短消息
加為好友
回憶中的天水圍(6)建圍
天水圍都是美麗快樂的回憶,悲哀的回憶難道沒有?有,那是在五十年代末的走私活動,中國大陸物資缺乏,從香港走私返去的比比皆是。那時警察深夜巡邏,叱喝連聲,狗隻吠聲,徹夜難眠。還有在六十年代中,中國的大逃亡潮,為了逃避飢餓,或是政治逼害而逃走來香港,他們從蛇口,深圳灣乘夜游水偷盜,在淺灘登岸,日間躲進红樹林,防止中方和港方的追捕,晚上才能潛入市區。好運的逃過來,但身上都满是被泥灘上的蠔片戒傷,鮮血淋漓,惨不忍睹。運氣差的,氣力不繼,溺斃於海中,屍浮淺水灘或漂浮於漲潮時的紅樹木梢。這種種,我都不想再記起來了!今天,你信步天水圍,眼前的是密密的大厦。田園,河流,稻田,魚塘,只有在夢中緬懷一番了!
其他
s.s.li
UID 25229
精華 0
積分 70
帖子 7
閱讀權限
註冊 2016-1-18
點取 #23 這文章的網址
大
中
小
發表於 2016-1-19 20:13
資料
個人空間
短消息
加為好友
回憶中的天水圍(6)建圍
天水圍都是美麗快樂的回憶,悲哀的回憶難道沒有?有,那是在五十年代末的走私活動,中國大陸物資缺乏,從香港走私返去的比比皆是。那時警察深夜巡邏,叱喝連聲,狗隻吠聲,徹夜難眠。還有在六十年代中,中國的大逃亡潮,為了逃避飢餓,或是政治逼害而逃走來香港,他們從蛇口,深圳灣乘夜游水偷盜,在淺灘登岸,日間躲進红樹林,防止中方和港方的追捕,晚上才能潛入市區。好運的逃過來,但身上都满是被泥灘上的蠔片戒傷,鮮血淋漓,惨不忍睹。運氣差的,氣力不繼,溺斃於海中,屍浮淺水灘或漂浮於漲潮時的紅樹木梢。這種種,我都不想再記起來了!今天,你信步天水圍,眼前的是密密的大厦。田園,河流,稻田,魚塘,只有在夢中緬懷一番了!
其他
23
2/2
‹‹
1
2
[
上一頁
] 。 [
其他分類
]
投票
交易
懸賞
活動
當前時區 GMT+8, 現在時間是 2025-10-11 12:44
Powered by
Discuz!
5.5.0
© 2001-2007
Comsenz Inc.
TOP
清除 Cookies
-
聯繫我們
-
元朗,屯門
-
Archiver